柳工,厉害了!

谁会想到,60多年前,借“愚公移山”之意,取名为“移山”的中国第一台推土机,曾在广西中部的一家地方国企——柳工生产过。这家1958年从上海搬迁到柳州的老国企,由此扬名全国。
 
柳工S935甘蔗收获机。(资料图片)
 
斗转星移,风雨兼程。柳工人以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中国装备制造业一个又一个奇迹:广西及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世界首台高原型轮式装载机;第一台商用5G智能遥控装载机、首台20吨级纯电动挖掘机诞生于此;率先行业首发无人驾驶设备,首台电动装载机销往海外。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工考察,对柳工的探索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亲切的关怀,殷殷的嘱托,坚定了柳工锚定更高目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
 
迎着初春的阳光,我们深入柳工采访,看它如何咬钉嚼铁、爬坡过坎,如何不断移除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转型压力、市场挑战、人才短板、制度束缚等一座座“大山”,在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中,闯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主创新,移技术壁垒之山
 

这一次,记者真切地听到了自己的心跳。

 

密闭下的柳工全球研发实验中心半消声实验室,静得可听到心跳声,只有25分贝。深夜,户外声音也不会低于40分贝。车在高速行驶时,车内风噪声音接近70分贝。

 

70分贝,正是柳工电动装载机驾驶室的声音值,比最严苛的欧盟标准还要低10%。

 
声音大小能证明什么?“一个钢铁大块头,能把噪音降到如此低程度,体现了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精细的设计能力与高超的仿真分析能力。” 柳工全球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总监黄遂说。
 
就在这个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电动装载机前,仔细询问产品研发以及实验室对外开放等情况。
 
能引来总书记的目光,不仅因为这里有先进的实验技术,率先开展了工程机械声品质研究,率先推出了大型商用电动化装载机消音系统,更因为这里是柳工科技创新的缩影。
 
半消声实验室里的柳工电动装载机。(资料图片)
 
柳工创业初期,别说创新,就是拿一个现成的机器测绘再仿造,都需要技术人员花费大力气。抄都抄不好,学也学不全,可以形容柳工起步时的尴尬。
 
 “当时我们处在西方严密技术封锁中,难题如巨石压顶。很多零部件都要请人家做,油封、高压管、液压泵等都没见过,技术人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研发。”88岁高龄的柳工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沛说。
 
技术突破那么难,能不能直接买过来?
 
1986年,在原机械工业部牵头下,包括柳工在内的十几家企业,联合引进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的技术。
 
 “技术引进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柳工集团原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总监谢萍坦言,因为原材料问题,零部件受压膨胀后间隙大小不一,影响设备使用。
 
柳工大型挖掘机装配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装配。(资料图片)
 
过往的经历,不断敲打着柳工人的自尊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讨是讨不来的,一定要靠自己研发,一定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如今的柳工,核心零部件体系已在全价值链过程中成型,并实现了独立自主可控,其核心传动零部件也在柳州完成研发和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掌控。
 
 
坚守制造,解多元战略之惑
 
在柳工全球研发中心的展览室墙上,排列着17家集团企业的大名、成立年月及核心产品名称,时间坐标是1998年。
 
如今,这些企业或破产,或重组,或被兼并,只有其中2家,不仅屹立不倒,反而在市场竞争压力巨大的工程机械行业,活得有声有色。
 
一家是徐工,另一家就是柳工。
 
作为国字头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柳工做对了不少,也走过弯路。
 
10多年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经历巨变,包括卡特、小松等外资品牌在内,几乎所有工程机械企业都面临市场急剧下滑考验。柳工也不例外。
 
2014年,因为经营困难,成立5年多的柳工全资子公司天津柳工机械有限公司宣告注销。2015年,因为产业配套等原因,上海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工厂被迫关闭,公司主营业务转移至山东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工电动挖掘机。(资料图片)
 
至暗时刻,需要的不仅仅是战略定力,还需要坚定的决策力。
 
柳工及时调整止损,通过迁移、整合、关闭等手段,对此前的“摊大饼式”的布局进行收缩和优化,为下一步发展积蓄新动能。
 
柳工在产业优化升级中,也积极布局细分领域,拥抱多元化。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这句话在柳州市工业口很流行。柳工的注意力对准了“人民需要的机械”——甘蔗收获机。
 
广西是我国的产糖大省区。2008年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长期维持在1300万亩以上。不过,甜蜜事业背后,是较低的生产效率:人工一天只能收一亩甘蔗。
 
柳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殊市场需求,也看到了自身多元化的另一个机遇。
 
柳工农机总经理唐永治介绍说:“我们的甘蔗收获机,一天收获量相当于500个人的工作量,机收价格约120元/吨,比人工砍收节约70元/吨。”
 
 
人民需要就是市场需要。柳工凭借着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多年技术优势,凭借着深植于柳州工业基础的产业链优势,更好服务农业现代化。
 
正如柳州市委书记吴炜所言:发扬务实作风是柳州工业不断突破自我、与时俱进的有力保障。柳州将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布局海外,破行业周期之困
 

20年前,当柳工做出国际化决定时,并不知道路在哪,从无到有的困难并不亚于建厂初期的风餐露宿、披荆斩棘。

 

 “早期做国际业务时,我们‘三不知’——不知道客户在哪,产品卖给谁,客户满意与否。而且,基本上国内卖什么海外就卖什么,出过不少笑话。例如,我们拿到热带国家卖的一些产品就因为散热达不到要求‘趴了窝’。”作为首批外派人员的柳工股份有限国际业务中心总经理李东春回忆说。

 

那时,柳工很多高管从未出过国门,拿着世界地图找市场,成了柳工早期国际化的写照。

 

柳工装载机批量出口印尼。(资料图片)

 

2003年春,一群柳工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地处北非西北部的摩洛哥。几番周折,一行人找到了一家合作数年但从未谋面的企业——Mecomar公司。公司创始人把他们引到一个建筑工地上。

 

在现场,一家知名企业的设备停在一旁维修,而柳工的装载机却在轰鸣声中干活。这一幕令身处异乡的柳工人产生了别样的感受:我们的设备并不比别人差。这不正是出海的好机会吗?

 

北非探路,坚定了柳工国际化信心。以北非为第一站,柳工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国际化征程。

 

 

“经过20年海外布局,柳工相继完成国际营销、国际制造和国际并购三级跳,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标杆企业之一。”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培国说。

 

目前,柳工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近30%。但对比日本小松80%以上、美国卡特彼勒60%以上的海外业务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柳工已具备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化运营能力,推进全价值链全球化运营,瞄准高端市场,对接“一带一路”,加快海外本地化发展,柳工国际化还将翻开新篇章。

 
混改突围,除体制束缚之障

 

如果说体制机制束缚是阻碍柳工跨越前行的“山”,那么移“山”的首先是一群领头人。
 
2020年12月,跟随柳工混改步伐,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和另外4人一起辞去柳工集团高管职务,也辞去了相应的行政职级。这4人中,年纪最大的58岁,完全可以等着退休,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但为了混改,为了企业长青,他们豁出去了。
 
柳工设备服务南极。(资料图片)
 
引入有资本实力的合作伙伴,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把新业务做大,对柳工来说迫在眉睫。
 
然而,柳工作为广西国资委一级监管企业,在资产负债率、股权结构、财务结构、人才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在引入投资者方面有不少障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经营者的身份一会儿是企业家,一会又是领导干部,投资者难免担心,把钱投给你,将来你走了,企业搞不好找谁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一级巡视员高旭说。
 
企业高管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柳工集团是1993年上市之后拆分成立的。我们有些高管两边兼职,他早上可能去集团,面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下午又到股份公司,面对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黄华琳说。
 
身份的尴尬,也是柳工一众高管选择转身成为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的直接原因。
 
束缚不移除,便无法自如起跳。
 
从2014年到2020年,柳工用6年长跑,完成了资产整合、清产核资、审计评估、投资者招募和谈判、员工持股计划、集团高管市场化、集团新管理架构设计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混改引资也形成了柳工有限公司新的股权结构,实现了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和资本联盟,将深度变革柳工的体制和机制,为柳工赋予新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柳州市长张壮说。
 
柳工装载机、起重机助力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资料图片)
 
直面挑战,筑世界柳工之梦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柳工人清醒地认识到,攻克重重险阻,柳工还要以雷霆万钧之力移除更大的“险山”。

 

移除“险山”,人最关键。

 

高层次人才难引进、难培养、难留住,是柳工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直接制约着科技创新的脚步。

 

为此,柳工在海内外广揽行业精英、国际企业翘楚,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新柳工人”。

 

“受区域条件、行业内人才争夺战影响,高端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短缺的状况还将持续。”柳工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也在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努力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柳工电动装载机在川藏线上施工。(资料图片)

 

“除了人才,在大型设备动力、传动、液压、电子控制等零部件系统上,行业还存在短板。”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业务部副总经理蒋拓对记者说。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柳工正在加快步伐。今年1月10日,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在工业园中,关键零部件园区颇为引人注目。柳工这一布局,意在突破、发展一批自主掌控的零部件产业,引进、带动发展一批关键零部件产业,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

 

技术的短板需要创新来弥补,品牌的壮大还得放到市场熔炉中锤炼。业内人士认为,与国际一流大品牌相比,出海的柳工在品牌运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为做好品牌布局,近年来,柳工探索建立稳定的品牌形象,注重本地化建设,在发展经销商和合作伙伴的同时,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品牌推广。

 

柳工无人驾驶设备正在作业。(资料图片)

 

困难与希望相伴,挑战与机遇并存。久经考验的柳工,再一次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点。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柳工要向着更高更远处进发。

 

勇立移山志,力破万重关。正是基于对制造业的坚守,对产业报国的坚信,对企业战略的坚持,柳工拥有了与市场共舞的力量。在一代代接续奋斗中,改革者正以“移山”的精神,迎接柳工下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来源/经济日报(调研组成员/记者郑波 孟飞 童政 姜天骄,视频剪辑/韦玲


监制/乔申颖  审核/王玥

编辑/刘辛未  海报设计/夏祎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